——“中央新闻单位名编辑名记者江西老区行”本报记者组感言

    1  :深山里的意外

 这几天,光明日报记者胡晓军、人民日报记者苏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吴艳敏等3人,随同瑞金市日东乡湖陂村村民吴小生在“武夷源”茶场体验调研。“武夷源”茶场建在海拔1200多米的观音岽山岭,山高路陡,林密崖深。记者们晚上走访茶场职工,白天去茶园学采茶、在车间学制茶,体验生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8月25日上午发生的一次意外,让大家更是记忆颇深。

    那天上午,利用劳动间隙,记者们跟随茶场主人谢明进去深山看一株千年茶树。越野车沿着山路吭哧吭哧地到了目的地。一行人兴奋地参观这株古茶树,听谢明进讲这棵茶树的历史,并学习如何防护茶树被野猪拱等知识。11时多,大家上车准备返回,没想到,意外的情况发生了:车在掉头时,排气管撞在山壁上,被泥土堵住了出气口,发动不了,大家着急万分。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根本没地方借锄头等工具;打电话叫茶场工人来施救吧,所有人的手机都没信号。大家只好用车里找来的一根铁棒挖泥,用树枝挖泥,用手扒泥……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家,每个人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奋战,排气管里的泥土终于清理了出来,越野车启动了!大家一阵欢呼。
重新坐在车上返回茶场,谈论起这次意外,听谢明进讲述当初创业建厂房时如何艰难地把材料运到山上来的过程,记者们感叹万分。光明日报记者胡晓军说:“创业多艰难,英雄出草莽。不深入体验生活,我们就无法了解这种深山创业的艰难,无法深入了解生活的本质。”

    在这几天的体验生活里,记者们记下了这次深山的意外,记下了劳动的艰辛,记下了深山创业的艰难,也记下了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梁海洋)

2:在瑞金武夷源茶场体验采茶

我们要去体验的地点在武夷源茶场,距离瑞金市区50多公里。

  8月下旬,瑞金的气温连续在38摄氏度左右。茶场谢老板说,要再过50多天,茶叶基地的开采会达到高潮。茶场的车间主任吴小生带领我们采茶,先讲授何为1芽1叶,何为初展;不能用指甲掐断,否则会损害叶子的品质。我们照方抓药,弯腰盯着茶树,仔细辨别1芽1叶,如果能挑到初展的就更好了。每采到1枚,就观赏1下,看是否符合标准。结果是背痛难忍,汗出如浆,手中的提篮里还只有1小撮。再看吴主任,双手翻飞,不到10分钟就已经采了1两半。

  提着劳动成果进入车间,进入萎凋工序。新鲜茶叶在圆形的大簸箕上浅浅地摊1层,放置在萎凋架上自然萎凋(让鲜茶叶散失水分,变得柔软,适宜揉捻)。把茶叶铺散开来,看上去随意简单,我们实际操作1下,结果发现,要想撒均匀,得费不少功夫。

  萎凋过后是杀青。先把细竹棍、铁丝和笤帚放进杀青的大滚筒滚动两3轮,此谓刷锅。

  下1个程序是把茶叶放入揉捻机。首先要把簸箕里的茶叶聚拢来。吴主任抬起簸箕,1抖两抖,茶叶就在簸箕里聚成1堆。我也拿1个簸箕抖抖,簸箕倒是不重,但是我的手重,茶叶撒到了地上。把簸箕里的茶叶塞入揉捻机也是手艺。手在簸箕里轻轻地揉搓滚动,大捧茶叶就攥进了手心。揉搓的手劲要掌握好,不能重也不能轻。重了伤茶叶,轻了,办不了事。

  最后要把茶叶放入电炒锅炒制。严格说来,我们这次体验,时间不充裕,制茶的每道工序时间都不够长。茶场的另1位专业人士老曾总结道:“不具备品饮价值。”(苏宁)

3:记者手记:大山里的感动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编辑:王茉   
相关专题中央新闻单位编辑记者江西老区行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吴艳敏)中央新闻单位名编辑名记者江西老区行活动于2009年8月24日到达红色故都——瑞金。一路上编辑记者们在感动中行走,在感悟中成长。接下来展开了为期三天的瑞金体验调研活动。100名编辑记者被分成2、3人的小组奔赴瑞金农村、社区、企业、厂矿等各行各业,与工人、农民朋友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基层,体验生活。  我同两位记者一行三人前往赣江源头的一家茶厂开展调研活动。茶厂位于江西和福建交界处的武夷山里,一路唱着红歌我们深入山涧。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大山深处有些人有些事将令我们感动和震撼。

  

漫山茶园  

镜头一:绿色山涧中的白色阳光厂房  

      沿着绵延颠簸的山路我们深入大山,随行的地方联络员梁海洋告诉我们,这里方圆20里基本没有人烟,1900亩的茶园就在山上。在我们还在感慨武夷山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的时候,远处一座白色玻璃城堡逐渐清晰起来。询问后才知道这漂亮的房子竟然茶厂的厂房。 

 

武夷源白色阳光厂房  

镜头二:质朴的茶厂主人  

      大山深处一个不可思议的阳光厂房,在惊叹之余我们对茶厂的主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是谢眀琎——一个在外务工多年回乡创业的农民企业家。他2005年回乡创业,接手一个倒闭的茶厂,在这片绿色故土上实现一个企业家的梦想。他用先进的企业理念让老茶厂焕发生机。在与谢总交谈的过程中,我们不时为他的创业激情所感动。的确是一种力量在推动茶厂的蜕变、谢总的执着,那就是——信念。反观自身,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我们无时无刻不需要信念的鼓舞,这种坚定的信念会催人奋进。本次江西老区行我们从井冈山——瑞金,一路上感触最多的也是信念的力量是无往不利的。

  镜头三:兢兢业业采茶人  

       老吴,姓名吴小生,茶厂车间主任,可以说是茶厂的镇厂之宝。老吴的炒茶技艺登峰造极,他也笑称,请媒体帮他发条消息,自己的炒茶手艺欢迎全国的能人志士前来PK。实际上在说笑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老吴精湛的手艺和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在老吴的指导下我们体验了采茶、制茶的全部流程。大家在学习茶叶知识的同时更加对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为了做出高品质的高山有机茶,老吴时常工作到凌晨,经常工作到忘记吃饭,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我的镜头定格在一双正在炒制茶叶的手,老吴用这双手创造生活,我们也在这双手的搓揉茶叶间获得感悟。  

记者体验采茶 

武夷源茶厂车间主任吴小生  。

茶厂几日,获益终生

4:难忘的茶场三日

难忘的茶场三日江西记者站站长 胡晓军  

       勉强能容一车通过的山路崎岖险峻,往日的流水使得路面沟坑纵横。车辆擦着两边的荆棘茅草缓慢爬行,并不时地急剧颠簸。8月24日至26日,作为第2组的成员,我和人民日报记者苏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吴艳敏来到瑞金市日东乡观音岽茶场体验生活。  

       茶场位于海拔1200余米的武夷山深处,四周原始森林植被茂盛,周围10余公里无人居住,几乎与世隔绝。进山的路程使我们对茶场的工作环境有了最初的认识,而25日上午的一次意外,让我们对此有了更进一步的体验。  

        那天上午,利用劳动间隙,我们跟随茶场主人谢明进去深山看一株千年茶树,学习如何防护茶树被野猪拱等知识。11时多,大家上车准备返回,没想到,车在掉头时,车尾撞上山壁,排气管被泥土堵住了出气口,汽车熄火后再也发动不了,大家着急万分。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根本没地方借锄头等工具;打电话叫茶场工人来施救吧,所有人的手机都没信号。大家只好用车里找来的一根铁棒挖泥,用树枝挖泥,用手扒泥……烈日炙烤下,每个人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奋战,排气管里的泥土才清理了出来。  

       在茶场的几天,我们冒着酷暑在茶园里学采茶,在透明玻璃幕墙车间里学制茶,在澄澈的星空下听茶农讲他们的人生经历。这些最基层的群众,用最质朴的言行,向我们传递着他们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的感受。  

        茶场主人谢明进讲述了他外出务工10余年后回乡创业的曲折经过,讲述了当初费尽千辛万苦拉运建材进深山修建现代化厂房的艰难过程,然后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们,短短三年时间,他的产品已在业界小有名气,他的企业甚至成为了江西茶叶协会副会长单位。         “创业艰难百战多”,这是陈毅元帅1936年在赣南开展游击战争时所写《梅岭三章》诗中的一句。在观音岽茶场生活的3天时间里,这句诗总是回响在我的脑中。今天,赣南的群众,正在用他们辛勤的双手,进行着鲜活的创业。  

     唯有贴得近些、更近些,才能更真切地了解、体验、记录到这种鲜活。

胡晓军(左二)在茶场学习制茶